阅读历史 |

第210章 贞观之治 (第4/5页)

加入书签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李世民从突厥赎回大量的老百姓,甚至有一年就赎回了八万汉人。

不过不得不说,李世民还是非常让他钦佩的。

同样是皇帝,他明显就做得没有李世民好。

贞观之治当时的社会情况,和孔子梦想的大同社会有一些相似的地方。

比如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牛马遍布,老百姓生活安定,大家安居乐业。

这种种一切,都是李世民治理的结果。

他还需要好好学习,争取把大明朝也能治理成这样。

“社会初定,经济恢复,接下来,李世民终于可以着手解决头痛多年的边患问题。”

“贞观二年,唐太宗消灭割据势力梁师都,基本上解决了全国各地割据混乱的局面,统一了全中国。”

“两年后,名将李靖率唐军肃清了多年危害边疆的突厥势力,使唐王朝北方边疆得以安定下来。”

“在此后的十多年里,吐谷浑、高昌、焉耆、龟兹等或被击败,或主动归附。”

“唐朝势力达至天山南北,西部边疆从此稳定。”

“虽然当时的唐朝有足够的兵力取得战争胜利,但李世民认为,战争付出的代价太大,且稳定并不长久。”

“只有采取怀柔政策,以德服人,平等视之,才能让他们真心归附。”

“贞观十五年隆冬,十六岁的文成公主披上嫁衣,画上红妆。”

“这位聪慧美丽,饱读诗书的公主,即将离开故乡。”

“远嫁到遥远的吐蕃,成为其首领松赞干布的夫人。”

“这也是李世民与少数民族的联姻策略,不仅为吐蕃送去一桩婚事,还让文成公主带着大唐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精美的手工业品,甚至大批工匠和乐队。”

“虽然对遥远的吐蕃心存疑虑,却又充满了新奇的向往。”

“在和亲的队伍护送下,文成公主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进入吐蕃,也让汉人的农耕、纺织、建筑、造纸、农具制造等技术先后在西藏传播开来。”

“今天这条文成公主曾经走过的路,成为传颂中华文明的纽带,也见证了那一段被后人传颂的故事。”

李世民:为了大唐的和平安宁,朕不得不这么做,希望远在吐蕃的文成不要怪朕。

虽然以大唐的实力,完全可以取得对外族的胜利。

但这样的胜利不是他想要的,一是代价太大,另一个是稳定不会长久。

要想让外族真心归附,采取怀柔政策必不可少。

为此,就不得不牺牲文成的幸福,让她去和亲。

自古以来,各朝帝王都是贵中华而轻贱外族,中原大地的人是看不起周边外族的。

甚至很多帝王主张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认为他们外族和中华没办法沟通。

但他并不这样认为,那些外族也同样是人,是跟他们一样的人。

只要他可以做到平等以待,像爱护大唐老百姓一样去爱护他们外族,他相信那些外族会真心归附大唐的。

也正是秉承着这个观念,他也有重用很多外族的部落首领。

“在陕西的昭陵博物馆里,收藏了作为陪葬品的唐代官俑。”

“他们中有汉人,也有少数民族。”

“DTZ归附大唐后,为加强管理。”

“李世民将他们中的大部分留在原地定居,保留原来的组织和风俗习惯,实行高度自治。”

“另一部分则迁至内地,挑选部分人担任京官武职,其成功治理的经验又推广至其他少数民族部落。”

“唐朝威震寰宇,天下各族感恩戴德,纷纷融入唐朝大家庭,俯首称臣,尊称李世民为天可汗,意为天下的共主。”

“李世民受到各少数民族如此爱戴的背后,折射的是大唐帝国这个中国历史上空前辽阔、稳定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具有的强大的归附力和影响力。”

“贞观时代,唐朝版图超过强大的西汉王朝。”

“贞观十四年,唐朝疆域东至东海,西至今天的新疆,南至现在的越南,北抵蒙古大漠。”

“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王朝。”

朱棣:希望有一天,朕也能有李世民那样的成就,成为天下的共主,得到周边各个外族的拥戴。

主播所说的作为陪葬品的官佣,他也有听闻,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官佣中的那些外族石人,全都是被李世民征服并归顺的外族首领。

这些外族首领对李世民是非常感激的,原因在于李世民对他们非常信任。

原本他们是被李世民收服的外族首领,但李世民并没有防备他们,还允许他们一开始带着武器上朝。

李世民的这种信任做法,让这些外族首领深受感动。

而且他还知道一件事,在辽东前线的时候,一个突厥将领中了箭。

那时大夫的医术不高明,箭伤很快就化脓了。

这个时候,李世民亲自俯下身去把突厥将领的脓血给吮吸出来,这让突厥将领大为感动。

后来李世民去世后,这些外族将领都表示要殉葬,想要去地下世界陪伴李世民。

只不过唐高宗李治没有答应,就按照他们将领的模样做了石人为李世民守陵。

也不怪这些外族将领对李世民感恩戴德,反正他是做不到为别人吮吸脓血的。

“李世民统治下的贞观一朝的强盛,不仅表现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疆域辽阔、四夷来朝,全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享太平时代,而且表现在文化建设的突飞猛进。”

“李世民设文学馆、弘文馆,广罗贤才文士,搜集整理经籍图书。”

“李世民酷爱读史,十分强调历史经验对于当下的影响。”

“《晋书》、《北齐书》、《周书》、《梁书》、《陈书》、《南史》、《北史》、《隋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