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古代三大改革家 (第5/5页)
“一亩官田七斗收,先将六斗送皇州,只留一斗完婚嫁,愁得人来好白头。”
“为田追租未足怪,尽将官田作民卖,富家得田民纳租,年年旧租结新债。”
张居正:土地兼并蔚然成风,朝廷赋税收不上来,老百姓生活凄苦,要是再不着手解决,大明江山危矣。
土地问题和财政问题息息相关,两者相辅相成。
士绅阶级通过巧取豪夺,大量侵占老百姓的土地。
这些士绅阶级尽管土地众多,但根本不交赋税,严重影响朝廷的财政收入。
士绅阶级的赋税收不上来,朝廷只能把赋税强加在老百姓身上。
原本老百姓就赋税沉重,再加上朝廷摊派的赋税,只会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苦。
要是再不解决这种问题,老百姓迟早会被逼反,到时候大明江山岌岌可危。
也正是因为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才会那么迫不及待的推行改革。
他知道大明不能等了,否则局势只会越来越恶化,最终无力回天。
“明中期后,政府的财政危机逐渐加重。”
“洪武年间,夏秋二税米2473万石,麦471万石。”
“到正德初年,土地集中,赋役不均,人口流动,地方官吏隐匿赋税,朝廷每年公征米2216万石,麦462万余石。”
“到嘉靖后,税收下降到米1822万余石,麦462万余石。”
“税收大幅下降,但朝廷的财政支出却与日俱增。”
“特别是在嘉靖二十九年,蒙古鞑靼进逼北京。”
“朝廷因此增加了很多士兵人数,从而导致军费大增。”
“据户部统计,嘉靖三十年,各边饷银达525万两,修边赈济等所需要800余万两,两项合计约1300万余两。”
“而当时正税、加派、余盐贩卖,加上其他搜刮,总共才900余万两,差了一大截。”
“据户部统计,隆庆元年底,太仓只剩下银子130万两。”
“而应该支付的官员和将士的俸银135万、边饷银236万、补发年例银182万,三项通计总支出银需553万两。”
“以当时的现银来计算,只够三个月的开支。”
“京仓存粮,也只是够支付在京官军两年的月粮。”
“用银子的地方很多,但国库的银子远远不够,这足以说明朝廷的财政拮据到了可怕的地步。”
“此时在北方,蒙古、女真时常入寇边塞,在南方经常有叛乱发生。”
“黄河数次决堤,动辄淹没数十个县区,这需要大量的赈灾银。”
张居正:大明财政已经严重入不敷出,要是再不改革增加财政收入,大明江山将要分崩离析。
朝廷税收日渐减少,可朝廷必要的支出却与日俱增。
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再加上士绅阶级的土地收不上来赋税,导致朝廷的收入急剧降低。
朝廷收入是减少了,可支出却不见减少。
相反,内忧和外患双重加剧下,使得财政支出大幅增多。
入不敷出的情况下,再不想办法开源节流,朝廷将陷入无钱可用的危险境地。
太后和冯保之所以大力支持他改革,也正是因为大明江山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局面,不得不进行改革。
“张居正指出,当时大明存在最为突出的五大积弊。”
“一是宗室的供养使得王朝背负沉重的包袱。”
“二是派系互斗导致朝廷人才匮乏。”
“三是沉官冗员太多,朝廷政令难以有效实行。”
“四是军备涣散,边防不堪。”
“五是朝廷国库空虚,财政赤字由来已久。”
“于是1573年万历元年,张居正针对大明存在的五大问题,在年幼的万历皇帝、后宫李太后、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三方的支持下,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来解决大明面临的困境,史称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大明面临的五大弊端,哪一样都不容易解决,但不管再怎么艰难,为了延续大明江山,为了减轻百姓负担,为了实现理想抱负,我也必须推行改革,永远不会退缩。
他一路走来,努力这么久,走到如今的位置,就是为了施展心中的抱负。
要不容易走到这一步,要是让他放弃。
他做不到,也不甘心。
他暗下决心,坚定自己的信念,无论如何也要推行改革。
各朝古人听到这里,无不对张居正万分钦佩。
大明面临的弊病令人望而生畏,可张居正却可以不畏艰难险阻,也要推行改革拯救大明,这让大家不得不敬佩。
不过接下来应该就是张居正改革的具体内容,大家对此万分期待,尤其是各朝的皇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