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44章 四大天王、八大都督 (第3/5页)

加入书签

“拣点之法,先虑资财,其次材力,最后是丁口,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又均,先取多丁。”

这六千新府兵点选后,就全家迁移到盐夏两州划定的地团,授分军田安置。春秋务农,冬夏训练。

考虑到这六千新点选的是新兵,所以杜如晦建议,最好是从关内的统军府抽调三千老兵移驻盐夏,掺一半新兵,这样能保证战斗力。

但这个建议被王珪反对,认为如此一来,三千关中老府兵又得拖家带口的迁移边关,要背井离乡,岂不跟发配充军一样,这不是无罪而罚吗?

“要想让盐夏迅速有战斗力,最好的办法不是点选新府兵,而应当是调内地府兵镇戍,”

边疆设立镇戍守捉,统边防兵,这些兵隶属都督府,都是府兵抽调轮戍,跟入京番上一样,定期轮值去守边,家小还在原地,轮值完也仍回原来军府地团的,相对来说,府兵更能接受。

王珪认为根本没必要新征六千府兵驻盐夏,直接在盐夏设立几个镇、戍、守捉城,从现有的府兵中轮调一批过去戍守便行,一边戍边一边屯田。

还可以征召一些当地青壮为团结兵,冬夏时期集训,战时则协防城池,平时在家务农,只有集训、协防的时候,发给口粮酱菜,平时既不用发粮饷,还不用再划分军田,能够大大节约开支。

围绕着盐夏两州要不要增设六个统军府,增点六千府兵,殿中又争的面红耳赤起来。

怀玉很佩服王珪和魏征的,这两人真有几分舌战群儒的感觉。

最终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高士廉这皇帝的四大天王都没争过那两大炮,封德彝更是被喷的满脸口水。

李世民最后居然被说服了,同意不再新置六统军府,而是从内地统军府抽调府兵去戍边。

打算抽六千兵到盐夏两州,盐州两千,夏州四千。

这些兵又分成两个系统,一是镇戍兵,一是州兵。镇戍兵,就是安排到一些险要关键之地,建立军镇、戍堡,戍守,兼管烽燧。

而另一部份为州兵,驻于州、县城中,主要是城防、治安这块。

镇兵直接归都督府管,州兵归刺史统管,但要发兵,除非特别紧急情况,都也还是要先向兵部请调兵令才行。

镇兵和州兵,都来源于内地抽调的府兵,来到边地就等于是常备兵了,等期满换防回家。

怀玉认真听着,他这个盐州刺史,实际就有一千州兵可统领,另一千镇兵是归都督府统的。

这兵有点少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