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94章 893廷议 (第4/5页)

加入书签

一些原本还持观望态度的官员,这个时候不管出于什么目的,纷纷书写奏疏表达自己的态度。

有支持大同和议的,也有反对和议之人。

奏疏里虽然不敢对内阁阁臣进行攻讦,却都齐刷刷把矛头指向了此事件的始作俑者王崇古和方逢时,斥责其汉奸误国。

之前一直保持沉默的隆庆皇帝看到这么多奏疏,似乎也是有点慌神。

这次上奏的官员,可比之前任何事的都要多,不止是科道言官火力全开,朝廷各个衙门的官员这个时候都纷纷选择了站队表态。

除此以外,平时极少插手国事的勋贵们也是下场,纷纷上奏。

这些奏疏也是明显分成两派,分别以英国公张溶和定国公徐文璧为首,各自斥责对方误国。

隆庆皇帝本意其实也是被高拱、魏广德等人说服的,朝廷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钱财。

继续和蒙古人对峙,朝廷就每每需要投入大笔银钱投入边镇,而现实情况是朝廷已经有支撑不起这么大笔的军费支出。

如果能够以把汉那吉降明为契机,和俺答汗言归于好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事儿,可以挽救每况愈下的大明财政。

不过隆庆皇帝的顾虑,在这些反对奏疏中也得到印证,和他持同样想法的官员也是不少。

一开始,隆庆皇帝心里其实还是有些沾沾自喜的,因为他感觉想到这些官员前面去了,所以当时并没有一口答应此事。

但是这样的奏疏看多了,人的态度难免受到奏疏影响,他也开始怀疑起来。

这次内阁的决议,到底是对还是不对?

现在内阁里的所有阁臣,都是他信任的臣公,但就送来的奏疏,隆庆皇帝让人分门别类归置以后可以看出来,反对的比支持的多。

当然,他也注意到了,朝廷三品以上重臣里,支持者和反对者几乎持平。

通过分析奏疏来源,他也看出来了,中高级官员大致是五五分,而反对者大多集中在低品级官员当中。

这些人大多进入仕途时间不长,所以在心里还持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想法,还没有形成官场中“利益至上”的思维。

何况,朝廷的财政实情,下面的官员大多也所知不多。

尽管大明财政困难大家都知道,但到底困难到什么程度,就不是这些人懂的了。

“朝议?”

一个念头出现在隆庆皇帝脑海里,随即他就摇摇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