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407一箭三雕 (第1/5页)

加入书签

“工商业发展可以吸纳流民,这个倒是善政,从工场作坊收税,还有你是的在市舶司收取关税,真能有这么多?百万两啊?”

裕王终于还是忍不住插嘴问道。

难怪裕王对开放市舶司能够赚百万两银子存疑,实在是和现在市舶司制度有关系。

现在的市舶司,其实是承袭的自唐朝开始以来的模式,且变化不大。

唐高宗显庆六年,创设市舶使于广州,总管海路邦交外贸,派专官充任,主要职责是向前来贸易的船舶进行管理,代表宫廷采购一定数量的舶来品,管理商人向皇帝进贡的物品,对市舶贸易进行监督和管理、抽分。

之后的宋、元乃至到现在的大明朝,大体也是这些职责,只是增加或者减少市舶港口。

当然,因为各朝政策的原因,职责也略有不同。

比如大明,因为实施海禁政策,只进行朝贡贸易,所以市舶司还承担着迎接外国使臣,勘合真伪和禁止民间出海的职责。

或者说,古代的市舶司不仅承担海关的职能,还承担一部分外交职权,负责对海外使臣的迎来送往。

而在这其中,外交职能更重,而海关职能偏小,或者说因为市舶司官员私下的一些行为,导致大量本该收归朝廷的关税流失。

其实,这样的事儿并不鲜见,各大钞关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只不过因为每年缴纳的关税保持稳定,且还有朝中诸位大臣的维护,所以朝廷并未追究。

毕竟,有官身的人,又有哪家没有家人或者认识的老乡商人,或多或少都有借出名帖给人行方便的时候。

魏广德也不敢把其中的猫腻说的太透,只能比较委婉的说道:“这其中的利益应该很大,否则何至于会引来倭寇。

海外之人,对我中华物产的喜欢超乎寻常,自唐朝起,南洋和波斯商人就络绎不绝,他们愿意远涉重洋而不惧其间的风险就可见一斑。

据说,我中华之物运到万里之外,货物价格可以涨数倍,所以我觉得,对于我大明出去的商品,征收相比于商品价格很高的关税也是可以的。”

对于明朝的商品在这个时代的欧洲到底能卖多少钱这个问题,魏广德当然是答不出来的,但是却可以简单作出一个判断。

那就是,商人是无利不起早,既然他们远涉万里而来,那自然代表其中巨大的利益,那就是在扣除了采购成本和运输费用及必要损耗后,这趟生意依旧有丰厚的利润。

魏广德也不知道这个时候的欧洲是否有山寨大明的商品,但是这都不重要,只要商人愿意来就行了,增加的税收那些商人是通过压缩成本去抵消还是提高售价去覆盖,和他一点关系都没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