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六十二节 新的教育 (第2/5页)

加入书签

“办,先办个培训班,我们也来个精英教育。”席亚洲半开玩笑得说。 ”小说“

席亚洲说的所谓精英教育,其实就是干部培训班。这种临时性质的短训班在过去的地方工作中经常使用:培养靠拢组织的积极分――虽然他们的目的各不相同,通过培养提高他们的觉悟,增强组织性纪律性,学会工作的方法,终成为无数基层组织中驱动群众的传动齿轮。

当然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所谓打开一个地方的局面是难的。特别是相当封闭保守的传统农村社会。盐场面临的危机给了穿越者一个打入当地社会的绝好机会,从这点来说苟大户倒是他们的功臣了。

那么积极分是哪些人呢?有谭家父、谭村长的女儿也算一个,还有一些是和谭成晴交好的年轻人。独身的女孩自然不便和一群男人一起晚上上课,所以一开始这个夜校只有男人。

王洛宾却不急于正儿八经的把人都召集起来,他只是先找了谭桂璜,说想给孩们办个学堂,教教他们认字和算盘什么的。谭桂璜却面露难色,说村里的孩平日都要帮忙干些农活,要他们去上学,恐怕爹妈都不会同意。王洛宾保证说每天只上半天课,保证误不了农活,谭桂璜勉强答应去说说,为了保险起见,王洛宾把张兴教也派去游说。席亚洲本来想许诺说来读书的孩都免费供应午饭,但是这对日益减少的粮食储备来说太勉强了。

后来的孩倒不少,多数人虽然觉得自己的孩读书没什么用,但是能识些字,算个帐对农家来说也没坏处。再者上学不过半天,不影响田间的劳作。

学堂的课程是每天下午上课四个小时,从12点开始到4点下课。不过盐民们和大多数的古代的居民一样,很少确切的时间概念。为了建立这个概念,葛洪庙营地里安装了一台电喇叭,每隔一小时就自动播放一次:现在是临高时间x点正――席亚洲知道与其去给他们灌输几点几分的概念,不如这么潜移默化的来得有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