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百二十六节 正攻和迂回 (第2/5页)

加入书签

陈光福那里知道他的算盘,还以为是自己率领援兵来得关系,毛承禄要送他一个人情。当下满口答应,还说打下屺姆岛一定平分财货,绝不让毛老兄吃亏。

当下计较妥当,各自回去整顿人马。

毛承禄带来的将近一万人中间。称得上战兵的其实不过一千五百。叛军在黄县加上陈光福带来得援兵共有五千人,虽然叛军在黄县裹挟了近万人,号称有十万人马。但是其中战兵不超过三千人。毛承禄留下一半战兵守卫县城。带另一半战兵和二千辅兵来攻打屺姆岛,其余的大多数是裹挟来的难民。

因为登州的仓廪极其丰厚,所以这一千五百战兵武器装备齐全,全部有铁甲――尽管质量不一,好歹人人有盔甲。这在大明的军队来说已经是很难得的事情了。辅兵中不少人也混到了一领棉甲或者皮甲。最为夸张的是火器,除了六位红夷大炮之外,这一千五百战兵居然配有八百门各种铳炮,论及火器的普及水平,在当时也算是世界一流了。

这些庞杂的火器和弹药,或是装在手推车上或者由人肩扛背负,由裹挟来得难民运送。六位“巨炮”则由掳来得耕牛牵拉,缓缓向沙堤方向而去。

走在头里的。是新近“招募”的难民,说是“兵”,其实丁壮老弱都有。甚至还混杂有妇女。至于武器装备:多数人就是拿着一根木棍而已,有得人干脆什么也没有。叛军只是用难民来充当炮灰和劳动力,自然无心来武装他们,更谈不上有什么训练。

只有等打过几仗,大多数人默默无闻的死去之后,久经战阵的幸存者才会被吸纳到军队中去,成为这支队伍的一员――这在明末的各路乱军中是最常见的成长模式。最终能够幸存下来的,必然是都是身经百战,最为强悍的士兵。

为了防止难民逃散,骑马的家丁队在难民组成的大队人马周围不断的逡巡。用鞭子驱赶着他们向指定的方向行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