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23章 罪在当代,功在千秋 (第2/5页)

加入书签

键盘侠的胜利,断送了半导体行业的十年国运。

从华芯国际的制程来看,在世纪初的时候,其实我们差距并没有那么大。

大多数优秀的华国芯片公司,都成立于2000年之后的几年。

华芯国际成立于2000年;

珠海炬力成立于2001年;

展讯通信成立于2001年;

福建瑞芯成立于2001年;

汇顶科技成立于2002年;

锐迪科成立于2002年;

华兴微成立于2003年;

华为海思成立于2004年;

澜起科技成立于2004年;

兆易创新成立于2004年。

这里面的背景就是:华国改革开放初期培养的电子/计算机/通信类理工科学生,在80年代出国潮中率先留洋,毕业后留在阿美莉卡半导体行业工作,见识和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在2000年之后,这批人积攒了足够多的技术沉淀和管理经验,开始陆续从大洋彼岸回到华国创业。

半导体行业有一个独特的特点:人才的培养周期长,就是通常所说的“板凳要坐十年冷”,大多数顶尖人才都必须要读到博士。

这跟互联网行业截然相反,几个年轻人聚在一起捣腾一个网站或者App就能融资的现象,在芯片行业几乎不存在,而行业赚快钱的机会则更是寥寥无几。

因此,改革开放后培养的理工科人才,首先在计算机、通信和互联网行业建功立业,促进了企鹅和华唯等公司的诞生,但要轮到芯片行业,则还需要等待更多的时间。

80-90年代那些毕业的大学生,还不能承担半导体研发的重担,他们还需要更多的学习和锻炼,尤其需要去全球集成电路技术集聚区-阿美莉卡的硅谷。

这从侧面回答了另外一个问题:为何80-90年代华国总是吃不透引进的芯片生产线和技术。

2000年后海归的回国创业,是改革开放后高校招生正常化的延迟红利,

这本应该是最好的年代。

2000年之后,西雁东飞为华国半导体行业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大批机制灵活的民营半导体企业成立,尤其是在芯片的三大领域中的芯片设计和芯片封装领域,这种灵活的机制开始进入良性循环,并促使了海思、长电等一批企业率先进入各自领域的第一梯队。

而在芯片制造领域,带领300多位夷洲岛工程师回到祖国本土的章汝京,也在张江打响了第一枪。

50多岁的章汝京不仅说服美籍太太,把全家家从阿美莉卡搬回了华亭,还把90多的母亲刘佩金女士接到浦东(此时他的父亲章锡纶先生已经仙逝)。

在张JB区打桩机轰鸣的工地前,章汝京挽着母亲的胳膊,一起见证了华国最先进的芯片制造厂的拔地而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